听新闻
放大镜
遗嘱
2018-08-30 15:06:00  来源:正义网  作者:吴作明

  父亲走得太匆忙,好像是在赶路。在生离死别的最后关头也没和我们兄弟见上最后一面,说上最后一句话。

  当我们接到母亲父亲病危的电话后,我们兄弟十万火急从四面八方往家赶,可还是没赶上。可悲的是,父亲生了6个儿子最后没有一个为他养老送终,这是我们的终生遗憾。

  望着躺在灵床上的父亲,消瘦苍白的脸庞和似张不张有话要说的嘴,我们泪如雨下,泣不成声。

  “妈,父亲临走前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话?”我问。

  “有”说着,母亲捧过一个木匣子接着说“都在这里,让你们自己打开看,每个人都有份”。

  我接过母亲手中的木匣子,仔细的端详着。太熟悉了,这就是我们家的传家宝——百宝箱。从爷爷那辈就有,但里面装着什么东西不得而知,平时都是上着锁,由父亲保管,从来都不让我们动。从小我们就对这个百宝箱充满了神秘感,私下议论,里面不是装着钱,就是存折,再不就是金银珠宝类贵重东西,不然怎么总用“铁将军”把门,还不准我们动。

  父亲临终前让母亲把百宝箱交给我们,即将揭开多年的神秘面纱,我们怀着紧张,忐忑不安的心情,慢慢的,小心翼翼的把钥匙打开,恐怕惊动了父亲。谁知,还是惊动了,此时,我仿佛看到了消瘦的父亲正在看着我们。

  父亲是个老革命,解放前,扛过枪,跨过江,枪林弹雨,解放后在省人事厅当厅长。我们兄弟6人我是老大。父亲从小在我们眼里,是个严厉,吝啬,不近人情的人。从小父亲就让我们哥哥要负责带弟弟,尤其是我这个当大哥的。上学时,我们除了学习还要帮父母做家务,扫地、洗衣、做饭,各有分工,谁都闲不着。我们都很争气,先后考上中专、大学,当上了科级、处级干部。

  记得有一年,我在部队由副团职升正团职时,按条件本来是水到渠成的事,可最后宣布任命时却没有我,当时我百思不得其解,以为我工作还做得不够好。后来师首长找我谈话说是我父亲的意见。这时我才知道,原来我的顶头上司,师首长就是我父亲在部队时的下属。我一百个想不通,不给我说情升职也就罢了,凭啥还故意做反面工作,不让我升职,天底下哪有这样的父亲,阻挠儿子的进步。我气不打一处来,但又不敢给父亲打电话,只好打电话找母亲告状发牢骚,让母亲吹枕头风。没想到父亲直接给我打电话说:“你年纪轻轻的就当上了中校,满不错的了,给你个团长怕你担当不起,就算你能担当得起,还有比你年龄大的,发扬一下风格有什么不好”还没等我解释,那头就把电话挂了。这就是我打电话的结果。

  当时我想,这是我的亲生父亲吗?我说出了我们兄弟6人的心里话。自从我们兄弟6人立业成家都不在省城父母身边。六弟毕业那年按规定本来可以分配留在省城,可父亲却让他到市级城市工作。我们都劝父亲把六弟留在省城好照顾父母。父亲却说:“我有组织照顾,就不用你们费心了,你们只要干好自己的工作,过好自己的日子就行了”从来不替自己和子女考虑。当时我就想,父亲心怎么这么狠。后来听母亲说,父亲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人,每逢节假日,孤灯夜伴时,一个人经常望着全家福照片出神,还用手抚摸着照片上的我们。原来父亲的心也是肉长的。母亲有时对父亲说:“想哪个,就让他们请假回来看看你”父亲却说:“请假?有那时间,搭着路费,还不如让他们多做点工作,扶贫济困划算”说这话时,父亲已从人事厅到民政厅当厅长了。听母亲说,父亲整天把扶贫济困,军烈属挂在嘴上。

  有一次,我到省城开会顺便回去看望父母,正好见到父亲在补袜子,笑着说:“爸,都什么年代了,你还穿带补丁的袜子?”

  “带补丁的袜子怎么了?过去连带补丁的袜子都穿不起”

  临走,我给父亲买了一打袜子。父亲看到说:“败家子,过了几天好日子就忘本了”当时我真想不通,父母的职级和工资都不低,我们又都不花父母的钱,攒那么多钱干什么,日子过的那么清贫,还不如平民百姓。

  记得有一次,母亲跟我讲起文化大革命时的事,父母走“五七”道路,下放到农村劳动改造。当时生产队缺会计,就让我父亲兼会计。后来有的人见我父亲时不时接济贫困户,就怀疑说我父亲为了讨好贫下中农,早点回城,贪污生产队的钱。后来公社成立了调查组下来调查,查来查去,我父亲不但没贪污一分钱,账面上还多出了八元五角钱。问我父亲,父亲说:“当时生产队干了一年,年终分配社员不但没分到一分钱,账面上还‘倒挂’了八元五角钱,社员还得倒贴”我父亲不忍心让社员倒贴,就自己掏腰包把亏空填上了。后来社员知道了,都说冤枉了我父亲,说父亲是个好人,清白之人。从小父亲就常对我们说:“饿死不下道,长大了一不贪,二不偷,三不抢”。

  “想什么呢?”母亲的话把我从回忆中唤回到现实。我愣了一下,轻轻打开百宝箱盖,只见里面装着一面镜子,一青一白两块圆石,一张白纸上写下的一首诗,还有一份助学名单。诗是这样写的:一面镜子照人生,青丝白发看得清,二石同居在一室,白的青的要分明。初看这首诗理解是解读百宝箱里的遗物,但父亲别具匠心的用意是要提示我们什么?我又反复仔细品读了这首诗,才发现这是一首藏头诗。四句诗的字首按顺序竖着连起来读叫“一青二白”。明白了,父亲是在用这种方式告诫、嘱咐我们,人生要常照镜子,审视检查自己,做个一清二白的人。助学名单就更简明了,12个助学对象,有小学的、中学的、高中的,还有大学一年级的,每个兄弟负责两人,直到大学毕业。名单上还有联系地址、方式、姓名。

  这就是父亲给我们留下的遗嘱和遗产。

  母亲说:“父亲以你们为傲,说你们都挺争气,自食其力,不用父母牵挂,没给他丢脸”其实父亲从来没在当面夸过我们。母亲还说:“这些年我和你父亲攒了不少钱,临终前,你父亲让我把仅有的一万元存款交了党费,其余的钱这些年先后资助了50名贫困学生,剩下这12名是还没有完成的,让你们替他完成”。

  我们兄弟几个再一次默默地留下了眼泪。放心吧!父亲,您的遗嘱我们会牢牢记在心里,您的遗愿,未完成的使命,我们会替您完成。

  安息吧,敬爱的、亲爱的父亲!

  (作者单位:吉林省通化县检察院)

  编辑:丁海燕  

上下篇导读

 · 爱无言
 · 回不去的家乡
 · 从检路上的法与情
 · 念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