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出自王勃的《滕王阁序》 ,“嗟乎!时运不齐,命运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很多人大概能知道“冯唐易老”,肯定是说他时运不济的意思,但很多人不知道“李广难封”指的是什么,其实“李广难封”指的是李广难封侯,“侯”是中国古代爵位的第二等,古代爵位五等,分别是“公、侯、伯、子、男”,每等又分为若干级,对应的食禄待遇各有不同。因为涉及文章主题,这里只简述“侯爵”。爵位是人臣的无上荣誉,也是政治待遇和物质待遇的体现,因为封侯就有食邑,就是按户纳税的收入封赏给封侯者,所以“万户侯”,就是食邑万户,长平侯卫青,冠军侯霍去病封食邑万户,就是侯爵里面最高等级,当然所谓“食邑万户”只是虚数,所获实封可能只有十之几分。
《史记冯唐列传》中记载,冯唐老先生是汉初文景时代人,但比李广略早一些。冯唐入仕太晚,始终徘徊在中郎的职位,其间迁徙过车骑都尉,诸侯国的国相,但因性情耿直,遭人诋毁,被数次被免职,最后武帝征召贤良,有人举荐冯唐,可惜这位老先生已经90多了,满腹才华没有展露,就匆匆告别舞台了,这里不说他,只说他的难兄难弟李将军。在《李将军列传》中,司马迁对李广抱同情态度,太史公曰,“……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李广在汉武帝元狩四年,以前将军的身份随大将军卫青北征匈奴,但在出击匈奴单于王庭时,卫青受汉武帝的告诫,认为李广运气背,有意将李广支开并到右将军赵食其的东路,结果东路迂回绕远,迷路耽误行军,未赶上主力,卫青派人纠察原因,欲上书天子。李广不愿受刀笔吏的诘问,拔刀自刎。“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
李广堂弟李蔡,与李广在文帝时同时入仕,后累官至丞相,李广三子李敢随霍去病征战匈奴,因战功被封为关内侯,李广麾下军士亦有因功封侯者。李广曾与相士王朔言及:“……岂我相不当侯邪?且顾命也?”李广自己不无感慨命中注定难封侯。
实际“李广难封”如果仔细想来,也许是李广天时不假,常年驻防雁门、代郡、云中等地,这些都是匈奴常年侵扰的边塞,以当时汉朝的国力尚无法对匈奴大举用兵,而李广担当的都是“救火队长”的角色,执行的是防御策略,偶有出击,但整体被动,以一人之勇猛无法改变战略局面,所以在这种大环境里就显不出气贯疆场的卓越功勋。而到汉武帝时,开始大举对匈奴用兵,但汉武帝大量任用年轻将领,如卫青,霍去病,李敢等,正当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时李广垂垂老矣,如早年文帝曾说李广,“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刘邦),万户侯岂足道哉!”另外在汉初,以军功封侯的环境下,李广的战绩确实不突出,他的战术特长是防守,是战术型将领,而非战略型统帅之才。根据《史记》记载,他随大将军卫青征匈奴几战中,总体上败多,最多惨胜,其中一次竟然被生俘,后借机逃脱,“当斩,赎为庶人”,就是该斩,赎罪削职为民。在将军百战死,马革裹尸还的忠君报社稷的伦常环境之下,李广屡屡错过封侯机遇也就可以理解了。
其次李广犯了个人主义的大忌,景帝时发生吴楚等“七国之乱”时,李广随周亚夫平叛,勇猛显名,在论功行赏时李广封侯确实是水到渠成的事,这也是最接近封侯的一次机会。但他私下接受一直觊觎皇位的梁王刘武的将军印玺,朝廷对其“赏不行”,就是说对他不再封赏。刘武和景帝为亲兄弟,窦太后非常宠爱梁王,几次要景帝百年后传位梁王,搞的景帝很无奈,后梁王病死,也许是天意使然,景帝终究还是传位给了自己的儿子汉武帝刘彻。李广用兵随性简略,领兵骑射举世莫能比之,然其不会达情通变,一个朝廷将领接受一个诸侯王的印信,细思极恐,其不讨主上欢喜也在情理之中了。
李广好勇善战,“得赏赐辄分其麾下”,然其气度狭小,终难当大将之任。因早年夜归路过霸陵,霸陵尉醉酒呵斥李广,不让其通过,后李广再次被朝廷征召时,点名要这个校尉,结果到军中就把这个校尉给杀了。其比之韩信的“胯下之辱”真是小巫见大巫,由其睚眦必报之心,足见其心胸并不宽广。另外,其曾向王朔言道,其担任陇西太守时,诱降羌人,杀俘800。李广显然没有普惠“皇恩浩荡”,却滥杀降卒,给汉武帝及朝廷的权威造成了严重的损害。自古有言:杀俘不祥。秦将白起坑杀赵军40万,项羽坑杀秦军20万,结果白起遭人诬陷落得自杀身亡,项羽自不待说自刎江东。当然白起,项羽身死不能单单归于“杀俘”的解释,但大规模杀俘确实违背了政治规则,失了人心。
李广的幼子李敢因李广自杀迁怒于卫青,打伤了卫青,结果侍驾汉武帝打猎时,被霍去病射死,这样死法确实有点莫名其妙,电视剧《汉武大帝》对该情节有详细描述。卫青是武帝皇后卫子夫的弟弟,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霍去病射死李敢时,汉武帝严令封锁消息,称李敢是被鹿撞死的。而李广孙子李陵(李广长子李当户之子)在随贰师将军远征匈奴时,为牵制敌军主力,被匈奴主力包围,苦战8天,兵绝粮尽,投降匈奴,后朝廷将其全家杀尽,李陵最后一丝希望彻底湮灭,终老匈奴,再也没有踏上故土。世事两茫茫,李广泉下若知其儿孙结局如此,又当如何喟叹呢?
这里有汉武帝在选贤任能上有倾向外戚的事实,但是不可否认卫青,霍去病等确实是难得的将帅之才,“李广难封”不能归咎于汉武帝任人唯亲,因为李敢也被封侯了。李广一生命运多舛,归其原因,其实早年就流下了伏笔,平定“七国之乱“时接受诸侯国的印信,没有“大局意识”,无论上至大汉,下至当代,都是很危险的,有大局观,整体观,杜绝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从来都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李广恰恰犯了大忌,另外做陇西太守时滥杀投卒,没有维好护汉武帝和朝廷的四夷归服的民族政策,也是其屡屡错惜封侯的原因之一。
还有一点,《史记》在叙述大汉开国功臣和拓疆名臣时,对因功封侯者俘获斩杀敌兵数量都有比较具体的记载,但对李广的叙述只是“以力战为名”,说其作战勇猛,唯独不提斩敌首级数,太史公避讳李广斩敌数一方面可能因为其斩敌数未达到封侯要求,为死者讳;另一方面更大的原因也许是上文提到是李广是防御型将领,不擅长征伐,在随卫青数次出征中败绩多,或者略有胜利但只能说惨胜,折损兵卒甚多,功过相抵,因此没有封赏。对“李广难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读,有人替他鸣不平,有人觉得他运气背,司马迁对李广乃至李陵都抱有同情态度,若不是司马迁替李陵鸣不平,被汉武帝迁怒下狱受宫刑,也不会有太史公殚精竭虑而作之留名千古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李广早年私受梁王印信,其实一定程度上也是其人生的转折点,李广的命运多舛的一生,也许能给当世之人一点启迪,无论身处何世,身为何人,身做何事,大局意识,看齐意识都是立命处世的基本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