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顶的天空
2018-06-29 09:18:00  来源:检察日报
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检察院 张熠 林中明

  

 

  北京的蓝天是特别的,它承载着时间的厚重,衬托着宫殿的恢宏。它是时间长流里一颗颗剔透的琥珀,是人们眼中“不像话”的美学。2016年,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毕业典礼那天,就是一个这样的蓝天。

  那日,同窗了4年的少年们学士袍加身,坐进同一个礼堂里。毕业3年的师兄回来了,用平稳的语调讲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但愿奔跑万里,归来依旧少年”,他突然语调上扬。热血涌上心头,好像迫在眉睫的不是毕业是出征。晚上与别系的师姐话别,“你学新闻的,去检察院干什么?不会边缘吗?”她问得直白。我没有多想,只是脱口而出:“既可以做新闻,又可以学法律,多好。”

  然而,不幸被言中,边缘感很快隐隐作痛。“朋友圈”里的昔日同窗的新闻报道宛若另一个平行世界,我渐渐“忌讳”谈到工作日常,也不再喜欢抬头望天。

  4个月后去上级院借调,有幸认识了一位在检察宣传战线身经百战的儒雅前辈。某日,业务处室的同仁对通稿提出修改意见。前辈信心满怀,他从宣传效果入手,解释要点单列的重要性,同时横向对比全国兄弟院,指出该措施的创新性与不足之处。对方茅塞顿开,释然而笑。原来,宣传从不是业务的亦步亦趋,它让寻常与众不同,让不同光芒万丈,它是一种智慧的力量,陪伴着业务学习与成长。

  成长是一条单行线,毕业是回不去的站点。两年来,我不再编织那座叫“边缘感”的囚牢,而是与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笑对每天的日出与日落,不再遇事就空喊“狭路相逢勇者胜”,而是冷静思考对策,潜心感受前行。只是,我依旧习惯抬头望天,回忆蓝天背后毕业的场景,感受年少的轻狂与热血的涌动。生活不缺蓝天,我们不缺舞台。

  编辑:丁海燕  

上下篇导读

 · 最好的回报
 · 乡愁
 · 乡村电影
 · 故乡的杨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