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引入人脸识别等技术让防沉迷系统更管用
2019-06-24 15:59:00  来源:检察日报

  鲁曼(全国人大代表)

  

  “目前的防沉迷系统都是以实名注册登录为基础,但绝大多数青少年玩家仍可通过借用亲人信息、购买他人身份信息注册和登录游戏,绕过防沉迷系统。要让防沉迷系统和措施真正起作用,实行实人认证的注册登录势在必行。”

  青少年沉迷游戏的极端行为引发广泛关注,这些新闻令人痛心。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数据显示,中国青少年网络游戏用户规模大致呈逐年增长趋势。很多沉迷游戏的青少年不仅出现厌学现象,还表现出人际交往中的各种问题,如不愿意与人交流、解决问题简单粗暴等。然而,现在的一些游戏设置的防沉迷措施存在漏洞,建议采用人脸识别等生物识别技术,从技术上为青少年玩游戏设置相应的规范。

  实行实人认证的注册登录势在必行

  我在调研中发现,目前的防沉迷系统都是以实名注册登录为基础,但绝大多数青少年玩家仍可通过借用亲人信息、购买他人身份信息注册和登录游戏,绕过防沉迷系统。要让防沉迷系统和措施真正起作用,实行实人认证的注册登录势在必行。

  目前,生物识别技术已经广泛应用,技术门槛和成本在逐渐降低,可以强制将生物识别实人认证纳入游戏注册登录环节,建立防沉迷系统。各个游戏防沉迷系统兼容,防沉迷信息共享,对青少年每天游戏总时长进行限定,避免一人注册登录多个游戏、多种游戏、不同厂家的不同游戏而超时玩网络游戏。

  2019年3月1日,腾讯已经开始测试游戏“儿童锁”模式,启动史上最严的游戏防沉迷措施,即13周岁以下未成年人在首次登录游戏前被强制要求登记认证,只有在监护人授权完成“解锁”后才能登录,且仍遵循现行健康系统的游戏时间限制。这样做的好处是,孩子能不能玩游戏,完全由家长说了算。

  除此之外,建议建立统一平台,对未成年人用户进行有效识别。在各企业建立“一站式”的未成年人网络使用管理平台,帮助实现有效控制未成年人在全网范围内的上网时长,以及便于监护人更深层次地介入,对孩子上网进行个性化管理。

  对未成年人的游戏进行分级管理

  青少年游戏内容的管控也不容忽视,严禁暴力、色情、歪曲历史等内容,应该加入一些寓教于乐的内容,让孩子在消遣娱乐的同时,也能了解和学习知识。

  刺激、暴力、色情等已经成为现在很多网游的主要内容,那些不良内容正在潜移默化地同化着青少年。在中国3亿多名青少年中,掉入网络陷阱的很多,大量农村孩子更是痴迷其中。

  在网络游戏创造的虚拟世界里,孩子们可以结婚、恋爱,甚至可以随意杀人、放火,一切行为都不必承担任何责任和后果。长期沉迷于此,可能使得孩子们混淆虚拟与现实,甚至导致精神疾病,对精神、身体、社会都造成巨大危害。

  建议加快制定符合国情的“适龄提示”制度。结合不同年龄段未成年人的特点,就可能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不良信息和适宜未成年人接触的具有正向价值的信息的内容种类、范围等,加快制定相应判断标准,建立内容风险识别的“适龄提示”制度,避免违法信息、不良信息继续危害未成年人。

  我国现在只有《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和《严格规范网络游戏的意见》,立法尚属空白。建议尽快开展相关立法调查和研究,尽快对网络游戏的规范管理出台专门法律,尽快推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发布实施,网络游戏监管、立法迫在眉睫。

  编辑:丁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