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国各地非法集资类经济案件呈现井喷式爆发,不仅仅对投资者造成重大的经济损,也严重扰乱了金融秩序,极大地增加了维稳工作的压力。而中老年人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因长期缺少子女的关照,防范心理薄弱,更易产生跟风态势,成为不法分子的作案目标。笔者就针对中老年人非法集资类经济案件简要探讨该类案件的处置对策。
由点及线到面,立体化宣传奠定防范基础。公安机关、社区街道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应当树立“以防促打”的观念,协同配合、灵活联动,做好针对中老年人群体的防范宣传工作,从源头上扼制该类案件的发生。第一,“点”是一对一宣传,以工作人员上街分发防范非法集资类经济案件宣传单为重,对群众百姓讲解非法集资类经济案件的特点和防范要素。第二,“线”是对街面社区宣传,以街头巷尾宣传横幅、路面岗亭和中老年人常聚集的活动场所(如银行、菜市场、健身广场)等宣传画板、科所队窗口对外办公场所各类宣传材料为主,对一个线条的小部分群体进行宣传。第三,“面”则是在社会面上进行广泛的宣传,除了被中老年人所熟知并常用的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介外,“两微”即微信、微博的宣传力度也值得宣传部门的重视。只有将防范宣传在整个社会铺展开来,取得良效,让群众意识到“上钩的永远是吃饵的鱼”,不贪图小便宜,最大程度上避免此类案件的发生。
引导打处并举,人性化工作落实稳控工作。针对中老年人非法集资类经济案件,稳控是案件侦办过程中的一大重点,如果不能及时安抚被害群众的情绪,将导致不可预料的稳定风险。首先,在办理该类涉众型经济案件时,应当畅通公安机关与相关部门的沟通渠道,保证上级政策、案件进展、群众动态及时交互,案件关联部门、信访部门、公安机关能够全面掌握局势。其次,要耐住心、沉下气、讲实话,全力引导安抚被害群众。案发之后,被害群众迫切需要了解案件进展、急于反映嫌疑人情况,争先讲述个人诉求,办案人员应当引导被害群众以群体代表形式进行对接,及时将案件进展进行通报,仔细记录群众举报线索,耐心听取被害人诉求。同时,应当强化情报信息工作、深化日常动态研判、细化重点预警提示,做好维稳工作。再次,对于挑拨滋事、带头煽动的违法人员,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打击处理,并将重点人员列入管控,落实稳控责任和措施,及时向社会通报处理结果,达到震慑效果,确保“北京不去、省内不聚、外省不跨、本市不闹、网上不炒”。
与时间赛跑,全面化侦查保障追赃挽损。针对中老年人非法集资类经济案件,当案发群众报至公安机关时,犯罪嫌疑人早已卷钱跑路,办案部门则会处于被动境地。所以时间就是线索、资金和破案良方,只有抓住相关时间节点,化被动为主动,全面进行侦查,才能最大程度追赃挽损,更好地将此类案件办结。第一,接到群众报案时,及时到涉案公司查处,将办公场所遗留下来的POS机、电脑、纸质文件进行扣押并厘清涉案账户,第一时间查询、冻结涉案账户,确保账户内的资金不再流失。同时全面通知受害群众至公安机关报案登记,填写自登表,尽快邀请审计部门介入,查明涉案金额以及资金流向。第二,在实际办案初始阶段,由于被害群众与涉案公司及人员有较长时间的接触,群众相对于公安机关对涉案公司有着更加全面细致地了解,所以办案人员应当详细听取被害群众提供的线索,掌握公司组织人员架构,并深入研判,及时抓捕犯罪嫌疑人、查封涉案资产,谨防涉案人员逃出境外、转移资产。第三,关注查封、冻结时间节点,到期及时续冻,防止犯罪嫌疑人利用查封期限届满的间隙,转移、变卖涉案资产,导致被害群众“二次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