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姐姐在微信里晒出了蒸的年糕,并打电话说要给我送一些来,小时候过年蒸年糕的情景一幕幕又浮现在眼前……
小时候过年,家家户户都要蒸年糕,像包水饺一样必不可少,是农家人非常喜欢的过年食品。年糕的谐音有年年登高的吉祥含义;年糕又黏又甜,象征着甜甜蜜蜜、绵绵长长;年糕好吃,咬进嘴里软软的,但很有嚼头,咬一口唇齿留香,强烈地刺激着味蕾,回味无穷;蒸年糕热闹喜庆,亲戚邻居都来帮忙,经过一番忙碌,热气腾腾、又香又甜的年糕出锅后,大家品尝着、评论着、说笑着,增添了过年的气氛,加深了彼此的感情,甚至以前有矛盾的乡亲可借此消弭隔阂;年糕耐储存,腊月里蒸的年糕储存在瓮里,放到来年二月依然新鲜如初。
年糕的主要原材料是黍谷米,配料有枣或红小豆。黍谷米不是小米,两者是近亲,黍子脱去糠就是黍谷米。黍子,老家人称为黍谷子,耐旱、颗粒比谷子略大且硬,有黏性,但产量较低,只有少量种植。黍子属“五谷”之一,在我国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第一句就是: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每年腊月十五左右,母亲和姐姐们就开始忙活蒸年糕了。首先挑选上好的黍谷,母亲、姐姐们用簸箕、箩将杂质和干瘪的黍谷一遍遍地剔除干净,再用石碾子脱去糠,然后把黍米在水里浸泡一整夜,晾干后在石碾子上碾成粉,掺入煮熟的枣或红小豆,和成粉团,捏成窝头形状,在笼屉上铺一层槲叶,将生年糕放置在笼屉上蒸。槲叶的正面很光滑,而蒸熟的年糕非常黏,槲叶的作用在于防止粘连、便于拿放。蒸年糕用的是大铁锅,烧的是木柴,蒸出的年糕既有黍米和枣的香甜,又有槲叶的清香,夹杂着木柴的香味,那种复合的味道和现在从超市里买的年糕大不一样,现在的年轻人是无法体味和想象的。那时候蒸年糕要从早忙到晚,蒸好多锅。既用来馈赠亲友,还要储存起来慢慢吃,农家正月里基本上不蒸干粮。
说起蒸年糕,还发生一个小故事。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一个春节,居住在城市的小表哥来到我家,年糕出锅后,表哥把一个年糕扔给我家一只小狗,小狗立即扑上去咬在嘴里,刚出锅的年糕非常热,黏性又强,把小狗烫得嗷嗷直叫,既吐不出来,又咽不下去,急得它上蹿下跳,折腾了很长时间……
现在物质极大丰富了,过年的食品多得数不过来,但我仍忘不了小时候蒸年糕的历历往事。这是一种记忆、一种乡愁、一种文化。中国是个具有古老文明的农耕国度,中国的文化和文明蕴藏植根于广大农村,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们要记住乡愁,注重挖掘和保护乡村文明和乡村文化,使中华文明开出愈加绚丽的花朵。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