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战略物资被窃、黑社会犯罪、特情侦查……对于侦查题材小说来说,要把多种精彩元素巧妙融合并非易事,要么容易缺乏专业知识的支撑而变成先入为主、主观臆断式的荒诞文字,要么容易缺乏文学性而变成晦涩难懂的专业文章。
作为曾经长期从事职务犯罪侦查的检察官,《湖矿危机》的作者将专业法律知识、隐蔽的特情侦查、优美的语言、跌宕起伏的情节融为一体。小说从一桩离奇的杀人案开始,随着情节不断深入,案中案、案后案不断浮出水面,书中的主线也分成了两组:一组是公安机关为侦破杀人案而开展刑事侦查,另一组则是隐蔽战线负有特殊任务的特情侦查,两组线之间既有侦查与反侦查的高智商对决,也有人物基于自身任务的角色反转。这些设计,让角色形象更加丰满,情节也随之跌宕起伏,让人欲罢不能。
书的结构也别出心裁,各个章节都是用一个字到两个字进行高度概括,而章节的开始大多都是一句到两句作者自己编写的话,比如“行为必有痕迹,痕迹必有行为,行迹同因果”,比如“真正的审讯是审讯人与被审讯人围绕关键证据互相猜测、相互攻击、相互欺骗甚至制造陷阱的心理战”,又比如“你相信,所以假象就成了真相,而真相有时候就是场新的假象”……结合章节品鉴,这些句子不仅贴切,也颇值得推敲、玩味。
从文学角度来说,作品通过类似于画外音似的场景描述强化了现场感。一如写李耀不为人知的孤独和痛苦时,所念的“叶落霜泛愁,碎月映寒柳,独饮凉亭外,孤杯盛残酒……”意欲表达的孤苦、落寞、无助油然而生。而又如描写黄昊失恋时,旁边乐队的歌词也很应景,“生活的创伤,扑灭了希望,原本的坚强,已经慢慢淡忘……时间沧桑我们的脸,慢慢彼此视而不见;岁月模糊我们的眼,看不清谁还在身边……”
回归到专业方面,书中法律元素很多,既有缉凶的斗智斗勇,也有审讯心理的高智商对抗;既有围绕证据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做下的巧妙陷阱,也有对不为人知的看守所内生活的白描。最为出彩的是法庭庭审那段,控审辩三方都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水平,针锋相对的同时却又多有伏笔,庭审上的各种变化可谓令人应接不暇,而随着情节推进,最后才让读者豁然开朗。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可以只从侦查的角度去浅阅读这部小说,但倘若我们将小说内部结构进行深层次梳理的话,就会发现小说并没有局限于案情侦破本身。从长胜村闹鬼事件背后指向的城市污染问题,到湖矿公司为了掩人耳目所采取的种种方式,乃至将自己包装成为治理污染的明星企业;从地方政府被企业所蒙蔽,到被动的舆情应对,再到对司法的想当然干预,直到最后才如梦方醒、痛改前非;从湖矿公司资本运作的黑幕,到国家战略物资被各种变相贱卖;从个别司法人员打击黑恶势力的好大喜功与草草结尾,到残余势力通过注资企业运转的方式“借尸还魂”……这一系列问题多多少少都是一些城市存在的隐忧,也对今天的扫黑除恶有了现实的意义。
就像小说开端所说的“羽镞离开弓弦,就注定了一段旅程……”,面对城市治理的不同缺位,我们该如何应对,是否有足够的勇气和能力去面对,或许这是每一个法律人都应该去考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