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词何以泛滥
2018-01-23 08:59:00  来源:江苏检察网

  最近流行一个笑话,一个孩子写日记:“夜深了,妈妈在打麻将,爸爸在上网……”爸爸看到了,不满这样写,就点拨孩子:“日记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孩子马上修改为:“夜深了,妈妈在赌钱,爸爸在网恋……”爸爸更不满了:“要正面宣传为主,要正能量!”孩子一点就通,改为:“夜深了,妈妈在研究经济,爸爸在研究互联网+生活……”

  在学界工作的爸爸虽称赞孩子有进步,但仍觉得还不够,于是开导孩子说,若长大了要像爸爸一样在学界混,申报国家自然科学项目基金什么的,就需要这么写:“妈妈在研究信息不对称状态下的动态零和博弈,爸爸在研究人工智能与情感供给侧的新兴组合。”爸爸接着对眼睛泛着智慧的光芒的儿子说,要是打算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那样写还不够,得运用当前学界最流行的理论,写成:“妈妈在研究复杂群体中多因素干扰信息不对称状态下的新型‘囚徒困境’博弈,爸爸在研究大数据视角下的六度空间理论在情感供给侧匹配中的创新算法与实践。”

  像这样关于现代学术研究的笑话还很多。当今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互联网的诞生和广泛运用衍生的各种科技和学术让人眼花缭乱,光是那些花样翻新的新名词就够你咀嚼的,许多人也来不及咀嚼了,干脆囫囵吞枣,稍稍粗加工再贩卖。

  有人开玩笑说,为了与时俱进,现在放高利贷的改叫P2P了,测字算命的改叫分析师了,八卦小报叫自媒体了,统计改叫大数据分析了,办公室出租改叫孵化器了,圈地盖楼改叫科技园区了……

  它们中间是否有内在的相似之处?真的有。一些人贩卖那些标新立异的新名词,是为了体现自己站在时代的最前沿,让人膜拜;另一些人生吞活剥这些新名词,则是为了混口饭吃。

  文化学者易中天写过一本小说叫《高高的树上》,讽刺学术界的一些人不学无术,靠贩卖新名词度日。书中说有人创立了一门新学科叫“高兴学”,专门研究人们的“高兴”问题,由此还衍生出“高兴生理学”“高兴心理学”“高兴社会学”“高兴文化学”和“比较高兴学”,可谓洋相百出。

  新名词的泛滥,当然靠的是中国文字的绚丽多彩。比如形容女性,瘦的叫苗条,胖的叫丰满,刁的叫才女,木的叫淑女,蔫的叫温柔,凶的叫直爽,傻的叫阳光,狠的叫冷艳,土的叫端庄,怪的叫个性,匪的叫干练,疯的叫有味道,闲的叫追求自我,弱不禁风的叫小鸟依人,不像女人的叫女汉子……许换个说法夸女性,谁规定不许换个提法做学问?

  其实不管怎么忽悠,万变还是不离其宗。现在社会上到处都有人在唾沫横飞地讲“众筹”。什么叫“众筹”?捅破了就不那么玄乎了,有个经典的“段子”可谓一针见血:天冷了,你想吃火锅,又懒得出去,咋办?邀请五个人凑桌。给第一个打电话:“顺路买点菜来,就差蔬菜了。”接着打给第二个:“顺路买点羊肉,就差肉了。”然后告诉第三个:“顺路买点冻豆腐、丸子,就差这个了。”再打给第四个:“就差酒了。”最后告诉第五个:“火锅底料不够了,带点来。”然后,挂掉电话只管烧锅水等着。这就是“众筹”的真谛。如果有人让你等芸芸众生凑份子哄抬物价,那么你得想想了:最后吃大亏的,恐怕是你自己。

  (王贞虎:青年作家,发表杂文、小说多篇)

  编辑:丁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