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嘚瑟”正名
2018-01-22 10:35:00  来源:江苏检察网

  “嘚瑟”这个词儿,南方人可能感到陌生,由于文字跟意思之间没有什么联系,所以我估计这个词儿是少数民族的词汇。“嘚瑟”是个贬义词,意思是“好表现”“爱显摆”,上蹿下跳的,比较闹腾,比较张扬,急于表现自己,吸引大家的眼球,往往跟“不成熟”“浅薄”“浮躁”等概念相联系。为了强化它的负面感情色彩,“嘚瑟”前面还会加上修饰词,变成“穷嘚瑟”“瞎嘚瑟”。由于它生动形象,在普通话中还很难找到能准确对应的词,所以,它很可能进入普通词汇,成为人们的常用词。  

  “嘚瑟”这种负面评价颇有杀伤力,足以让许多初出茅庐的人们闻而却步。人们为了“沉稳”和“老练”,不管肚子里有没有货,都装嘚老成持重,不露声色。这对平庸无能的人来说,是很有好处的,能够藏拙,让别人看不透自己。但对于有本事的人来说,就不大公平,让他失去了展示才华的机会。本想展示一点本事,一想到马上会被视为“嘚瑟”,顿时偃旗息鼓,做老气横秋状。一个小的“嘚瑟”刚刚露头就被拍回去了,也就不存在日后的大“嘚瑟”了。我以为有必要给“嘚瑟”正名,就算不把它弄成褒义词,也应该归入中性词,让想“嘚瑟”的人没有太大的心理压力,让想出头的人敢于破茧而出。

  人类文明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不安分”的人的“嘚瑟”史。如果没有仓颉等人“嘚瑟”,就没有现在的汉字可用;蔡伦等人不“嘚瑟”,就没有纸张;瓦特不“嘚瑟”出一台蒸汽机,现代的工业社会就不存在。如果李白、杜甫都把写的诗放在书箱子里秘不示人,曹雪芹的小说和齐白石的国画,也是创作一张就烧掉一张,贝多芬创作了一支好曲子,也只是悄悄地在家里弹一下,仅供自娱,世界文艺宝库中还能看见什么有分量的东西呢?人类如果没有这千千万万的发明家、改革家、作家、诗人、画家、音乐家不停地“嘚瑟”,我们至今可能还嘚坐在树上过茹毛饮血的猿人生活。我们每日每时都在享用着喜欢“嘚瑟”的人创造出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却总要笑话别人喜欢“嘚瑟”,这是不是有点忘恩负义?

  人是需要“嘚瑟”的。不管智愚美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善于扬长避短,就可以作出自己的贡献。一个人哪方面有特长,到底是不是特长,是需要展示(也就是“瑟”)的。没有环境的评价和激励,特长会埋没,时间久了,就“泯然众人矣”。幼儿园孩子的一次唱歌表演,嘚到一朵小红花的奖励,这奖励可能就激励孩子增加了“嘚瑟”的勇气。从这里开始“嘚瑟”,直到长大成为一个著名歌唱家,这中间需要无数次的“嘚瑟”。如果这个孩子从小就谦虚谨慎,唯唯诺诺,瞻前顾后,从不冒尖,终其一生,也只能是庸人一个。一个最了不起的作家,也是从战战兢兢地写一篇一千多字的小稿子“嘚瑟”起来的,如果没有这种“嘚瑟”的勇气,也就没有日后几十万字、上百万字的鸿篇巨制。我不知道因为惧怕“嘚瑟”的指责扼杀了多少有才气的孩子,但我想这一定不是一个小数目。

  我之所以呼吁人们要敢于“嘚瑟”,就是想营造一种舆论环境,让喜欢“嘚瑟”的人好过,让总也没有东西“嘚瑟”的人有点压力,。如果人人都争着“嘚瑟”,这个世界是不是就更有生机、更有朝气?中国人喜欢内敛,厌恶张扬。等大家对“嘚瑟”都刮目相看了,人的朝气,民族的活力才可能真正释放出来。那时候,你再看看中国,肯定大不一样!

  编辑:丁海燕